1. 本站支持IPv6訪問
        新闻及市场分析
        银行业增长颓势难逆 三大御寒方式调增业务结构
        来源: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:张菲菲 發布于 02/04/2016 00:00:00

             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5家上市銀行2015年業績快報來看,民生、中信銀行去年四季度單季凈利潤增速呈現負增長,分別同比下滑0.4%、2.1%。拐點出現在2014年,四大行凈利潤增速均降至個位數,2015年三季度,四大行凈利潤增速更是跌至1%以下,分別為0.59%、0.61%、0.31%、0.66%。

              [拐點出現在2014年,四大行凈利潤增速均降至個位數,2015年三季度,四大行凈利潤增速更是跌至1%以下,分別為0.59%、0.61%、0.31%、0.66%。]

              這個冬天冷得有些不同尋常,與冷冬相伴,中國經濟下滑的寒潮正在侵入各產業上下游的每個角落,銀行作為連接實體企業與資金的血脈也接受著前所未有的寒潮洗禮。

             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5家上市銀行2015年業績快報來看,民生、中信銀行(5.51 +1.29%,買入)去年四季度單季凈利潤增速呈現負增長,分別同比下滑0.4%、2.1%。這意味著自中行去年三季度凈利潤首現負增長之后,股份制銀行也加入了凈利潤負增長的陣營,而這一隊伍估計還在不斷壯大。

              銀行業寒冬已至,每家銀行必須面對御寒轉型的考驗,事實上,銀行變革已經在路上。

        曾經的輝煌如今的蕭條

              經濟寒潮之下,銀行業的蕭條對比曾經“利潤高得不好意思說”的春風得意,仍然歷歷在目?!兜谝回斀浫請蟆酚浾吒鶕ind數據梳理,從2005年銀行股改上市至2015年三季度,中國銀行(3.20 +1.27%,買入)業從資產規模到盈利能力經歷了“黃金十年”。

              以四大行為例,2005年工、農、中、建凈利潤僅為378.69億元、104.4億元、325.97億元、470.9億元,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,四大行凈利潤以數倍狂增至2222.91億元、1533.7億元、1378.74億元、1920.76億元。

              拐點出現在2014年,四大行凈利潤增速均降至個位數,2015年三季度,四大行凈利潤增速更是跌至1%以下,分別為0.59%、0.61%、0.31%、0.66%。

              根據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計算,十年間,工、農、中、建四大行利潤增速波峰與波谷之間的落差分別高達112倍、1446倍、168倍、74倍!將銀行利潤描述為遭遇斷崖式回落并不夸張,曾經的光輝歲月隨著中國經濟“新常態”的到來而遠去。

              如果說凈利潤是銀行經營的風向標,那么資產質量則是關乎其航向的驅動輪。銀監會數據顯示,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,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1863億元,較上季末增加944億元;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.59%,這已是不良數據連續十幾個月增長。

              除了資產質量這把懸于銀行業頭頂的“達摩克利斯之劍”,圍剿銀行業的還有利率市場化在過去一年的疾風勁走、金融脫媒的愈演愈烈,以及互聯網金融跨界的攪局。去年,央行五次降息并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的最后一道防線,銀行“被迫”真正進入服務和價格競爭戰場,凈息差進一步收窄。與此同時,銀行在攬儲大戰中“壓力山大”,存款搬家的勢頭難以逆轉。

              在信用風險上升的逆勢中,如何做大資產規模與負債端以合理成本吸收儲蓄之間尋找平衡,并盡快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,是留給銀行的生存空間。 

        銀行過冬招數一:三大御寒方式調增業務結構

              經濟形勢與金融環境的變化倒逼商業銀行轉型,揮刀變革傳統的經營模式。

              “船大不好調頭?!便y行家的思考代表了行業的變革走向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上至總行戰略調整下至支行網點客戶經理服務的轉變,也在公眾視野中悄然發生。

             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收入收窄,加之當前信用風險上升,使得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價值下降,銀行紛紛調整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來增加收入來源。

              銀行業務結構的變化表現為資產負債的脫媒。曾剛進一步解釋,從負債端來看,銀行不再拘泥于大眾存款,更多通過同業存單、大額存單、理財產品等方式增加主動負債;從資產端來源看,銀行投放信貸資源的動力也在調整。一方面,有效貸款需求下降,加上利差收窄,議價能力下降,增加了其他生息資產的持有,通過金融資產收益的配置對接非標資產,以此轉換資產的持有形式,同時,大力發展資產管理、投資銀行和金融市場交易等新型業務,大量發展表外業務,擴張業務范圍,增加多元化收入,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非利息收入增長,銀行向綜合化經營轉型。

              資產管理、投資銀行和金融市場業務也隨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繼光大銀行(3.53 +2.02%,買入)宣布資管獨立子公司運作之后,國有大行也在為子公司試點鋪路。近日,建行副行長余靜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,該行已經將上述三大事關轉型的部門獨立為資產管理中心、投資銀行中心與金融市場中心。

              在信貸投放手段上,銀行也在做出改變,變傳統信貸為投貸聯動。一位國有大行陜西分行高層告訴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,銀行發揮投資銀行職能,利用投貸聯動可以有效分散風險,一種通行方式是成立產業基金和發展基金,通過基金將貸款變成投資參與管理,對項目實現股權投資,參與項目的重大決策、財務與經營管理,實現投資、貸款的集合。再比如,為企業發債,將銀行的間接融資變成直接融資,從而改善銀行的業務結構。

        銀行過冬招數二:調整信貸與客戶結構

              當前中國實體經濟正經歷著一輪去杠桿、去產能、去庫存的陣痛,造成企業高杠桿的幕后推手離不開銀行體系的過度信貸投放。在經濟“新常態”背景下,“一帶一路”戰略、長江經濟帶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發展戰略,成為引導信貸資源投放的指引。

              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此前在福建、陜西、重慶等地調研時發現,地方銀監局根據當地情況引導銀行資金落實國家戰略。從銀行經營角度看,各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“走出去”的大型企業備受各家銀行青睞,盡管面對大企業客戶銀行議價空間有限,但這些中長期大型項目資金需求量大且信用風險較低,無疑是銀行下行周期做大資產規模的“安全墊”。

             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,銀行信貸體系存在很強的結構性效應,一方面,過度放貸導致制造業、鋼鐵業等順周期行業產能過剩,在客戶結構上,大型央企、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高杠桿,另一方面,中小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頑疾難以有效破解。

              由于信用風險的上升,銀行也在加快客戶結構的調整。對此,曾剛表示,銀行逐漸從偏好對公業務逐步加大對個人客戶的信貸投入,住房按揭貸款、消費類貸款以及財富管理成為銀行個人業務新的發力點。

              央行2015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數據顯示,過去一年,個人住房貸款和消費性貸款快速增長。2015年末,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21.01萬億元,同比增長21%;全年增加3.59萬億元,同比多增8434億元,增量占全年各項貸款增量的30.6%。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18.96萬億元,同比增長23.3%,全年增加3.59萬億,元,同比多增1.19萬億元。

              這樣一來,以往被“二八法則”自動過濾掉的普通客戶,正在成為商業銀行眼中“有利可圖”的客群,讓他們真正感受到“以客戶為中心”的服務,而互聯網和移動金融的渠道變革也正在改變著銀行的面孔。


        国产成 人 综合 亚洲网站_日韩无码高清_精品视频国产香蕉尹人视频_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